發布時間:2025-1-10 來源: 紫金縣

蒲米,又稱熟米。食用蒲米是一種在紫金縣流行幾百年的傳統飲食習俗。紫金是農業縣,盛產水稻。蒲米制作在紫金已有400多年歷史,據《紫金縣志》記載:“本縣山多林密,建縣之初人少地多,爾后縣外客民陸續遷來定居,多因水土不服,面黃肌瘦,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知縣陳榮祖教民食用熟米,去濕除寒,此后,本縣多數農戶食用熟米”。據專家驗證:普通稻谷經過水煮,蒸(蒲)谷的加工過程,使谷物有益元素滲透到稻米里面,而且經過加工改變了大米原來的淀粉結構,也印證了西方發達國家把稻谷殼通過深加工做成食品的好處。熟米具有消食和除濕去寒等效果,為客家地區群眾所喜愛。腸胃疾病患者看中醫,醫生多吩咐要吃蒲米。
蒲米的傳統制作,首先選用符合國家糧食生產標準的優質稻谷,多用剛收割的濕谷,也可用干谷。選用優質水源,根據中藥材制作方法蒸、煮、曬的原理精制而成。其制作技藝分四個步驟:一是煮谷(燜谷)。用大生鐵鍋將清水煮開(100℃),將稻谷倒入鍋內抹平,水浸過稻谷2-3厘米為宜,去掉漂浮在水面的雜質,蓋上鍋蓋。再煮5-10分鐘熄火,讓其自然燜5-6個小時。二是蒲谷(轉鍋)。先將鍋里的稻谷由上至下按順序撈起放入籮筐排干水分,再按順序放進干鍋里,按50公斤谷800cl水的比例加水,蓋上鍋蓋生火加熱30分鐘左右,鍋內有噼噼啪啪響聲(即鍋底燒干)時停火,燜足1-2小時(此過程產生色、香、味),開蓋將稻谷放到籮筐裝好。三是曬谷(干燥),晴天在干凈的曬谷場上將蒲谷均勻散開,厚度約30㎝,每曬1小時翻一次,5-6小時谷可曬干。四是碾米,用碾米機將蒲谷(熟谷)碾成大米即蒲米。蒲米比普通生米略大,黃白色,呈半透明。蒲米的食用方法有蒸飯、煮粥、爆米花,爆米花。用蒲米做成的蘿卜粥、瘦肉粥最受歡迎,蒲米、生米也可混合煮粥。蒲米又可制作米橙、糕點和擂茶。
蒲米制作從明朝萬歷18年傳入紫金至今400多年,第一代傳承人是生于明正德25年(1527年)的黃遷,紫金龍窩鎮嶂下村人,此后世代相傳。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農村幾乎每個家庭婦女都會做蒲米。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傳統習俗的熱情不如從前,但是目前許多客家人仍保持食用蒲米習俗,許多飯館也還保留蒲米飯、蒲米粥的經營。全縣依然有許多人制作、經營蒲米。紫金蒲米遠銷河源、梅州、清遠、惠州、深圳等地。第十五代傳承人黃準多13歲學會熟米制作,一直堅持此技藝30多年,對熟米制作傳統技藝進行挖掘研究和推廣。2014年在龍窩鎮嶂下村成立中裕客家蒲米有限公司,批量生產蒲米,并利用網絡進行經銷,生意興隆,該公司致力打造蒲米飲食習俗文化品牌。該公司下一步計劃將繼續挖掘蒲米制作技藝內涵,擴大生產規模、在河源、梅州、清遠、惠州、深圳等地設立倉儲式配送和售后服務,發展國內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