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縣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
第一部分 信息化建設基本情況和發展現狀
一、寬帶網絡高速發展
截至目前,全縣互聯網用戶數為177900戶,寬帶接入容量為95650門。全縣建成在網移動基站727個,移動電話用戶數47.2萬戶,建成18個信息化鄉鎮,建成300個信息化行政村(居),全縣通寬帶行政村(居)達300個。教育信息化建設至今共接入學校92所,其中光纖接入72所,ADSL接入20所。
二、電子政務全面推進
至目前,全縣基本建成政務網絡平臺、網上政務服務平臺、數據共享與交換平臺、政府信息發布系統、政務資源庫和縣委、縣政府領導、部門和鄉鎮信箱等一批電子政務項目。建成縣政府門戶網站群,包括全縣黨群、政府部門、鄉鎮、公共服務等多個相關部門的門戶子網站。積極按照省、市部署和要求,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網上辦事進程,建成了紫金縣網上辦事大廳,并將成為我縣政務服務主窗口,公眾辦事主渠道,促進全縣范圍內的信息資源共享、交換與綜合利用,切實提高了政府整體決策能力、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
三、信息化發展環境逐步形成
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向縱深領域推進,功能齊全的農業信息化系統的服務逐步覆蓋全縣各鄉鎮,建立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基本建成覆蓋全縣的林業資源綜合監管系統和林地、濕地、山洪地質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成了電視、廣播、報紙、電話、互聯網、手機短信等多種傳播手段的氣象服務信息發布平臺,進一步完善農村氣象信息服務體系,全縣鄉鎮公共氣象服務信息覆蓋率達到90%以上。信息化教育普及程度得到加強,各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教學及實踐操作水平逐年提高。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并在各領域、各環節深化應用和全面滲透,將電子信息技術嵌入工業產品,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各行各業建立起多層次、具有行業特色的在職人員信息技術應用培訓機制,公務員的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培訓得到重點加強。
第二部分 信息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信息化基礎建設相對薄弱。由于我縣地處粵東北山區,經濟基礎薄弱,與其它地區相比,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較大差距,具體表現在條塊分割依然存在,力量分散,網絡布線未完善,未能完全實現網絡延伸入戶,縣城和鄉鎮還有部分區域未實現光纖到戶;標準、規范各異,互聯互通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鄉鎮一級網絡建設滯后,農村信息化程度低下。
二是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我縣在信息化建設中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總體設計,電信、移動、聯通三個業務部門分散建設的方式導致系統集成困難,信息共享程度低,系統升級和數據的重復利用問題較多,系統功能和穩定性不能滿足現有管理工作需要。
三是環境支持體系不完善,全民信息化意識有待加強。信息化知識的宣傳普及不夠廣泛深入,全民信息化意識較為淡薄,運用網上辦事大廳進行辦事的公眾較少,政府在信息化建設中的調控力度不夠;高素質專業人才嚴重缺乏;信息化建設投融資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第三部分 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
指導思想、原則、目標和任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推進市委戰略決策部署,明確“十三五”時期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發展重點和保障措施,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從實際出發,以信息資源開發和信息技術推廣應用為發展方向,以政府信息化和工業信息化為發展重點,大力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全面推進和加快我縣信息化進程,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而努力奮斗。
二、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加強統籌規劃,強化資源整合,要利用現有基礎網絡、業務系統和信息資源,促進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政府引導,市場驅動。在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培育和發展信息市場,加強政府引導,積極拓展信息化的發展空間。
——需求主導,突出重點。遵循市場規律,針對實際需求,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發揮有限的資金、技術和人才資源的最大效用。
——分類指導,協調發展。要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層面和不同發展階段的信息化實際,因地制宜,分層分類發展,促進信息化協調發展。
——務實高效,安全可靠。結合實際,突出應用,講求實效,避免形式主義和重復建設。加強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加強信息安全技術體系的建設,保障信息化健康發展。
三、發展目標
至2020年,形成信息技術普遍適用、信息資源合理利用、覆蓋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領域的較為完善的信息化體系,建設數字化縣城;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軟件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加強,信息產業成為我縣主導產業。覆蓋城鄉的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成,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信息產業成為先導性支柱產業,信息技術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推動信息化發展水平上新臺階。
四、發展任務
(一)全面推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貫徹落實省、市關于全面推進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督辦工作方案要求,推進“寬帶中國”戰略,加大力度建設4G網絡,加大光纖到戶網絡建設,完善紫金縣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寬帶網絡覆蓋城鄉;加快新一代無線網絡建設,提高無線網絡廣度、厚度和容量,同時提高干線網絡傳輸能力和安全性能,推動網絡信息業務的廣泛應用,全面提升全社會信息化水平,實現互聯網發展全面提速、普遍服務進入新階段,4G全面普及的目標。
力爭在“十三五”期間,行政機關管理100%實現電子化、網絡化,政府公共服務上網率達到100%。寬帶骨干網人口覆蓋率在城區達到100%,鄉鎮90%;城區電話普及率達 90 %以上,農村電話入戶普及率達85 %以上;市民寬帶入戶率達到 90 %以上,農民寬帶入戶率達到 70 %以上。
(二)繼續推進電子政務發展
一是整合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實施電子政務信息共享工程。加快建設全縣電子政務數據交換中心,消除“信息孤島”,逐步建立“綜合數據庫、專題數據庫、公眾數據庫”三級結構的分布式大型數據庫群,為實施電子政務信息共享打下基礎。二是進一步完善網上辦事大廳和政府門戶網站。進一步做好我縣網上辦事大廳業務運行管理,引導公眾運用網上辦事大廳各種一站式便捷政務服務,切實提高政府整體決策能力、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提高政府門戶網站建設水平,并不斷擴大專網平臺聯網范圍。三是以電子政務促進政府“市場監管”的規范化。進一步規范行政執法行為,促進依法行政,加強政府對市場的監管力度。推動企業信用系統建設,逐步開展信用評估、聯合監管等深層次的信用應用服務;大力推進食品安全信息系統、金融監管信息系統等政務系統建設,提升政府市場監督能力。完善人大、政協、司法機關、人民群眾、輿論依法進行監督的機制,促進政府“市場監管”的規范化。四是不斷提高政府“社會管理”能力和效率。全面提升政府“社會管理”能力,加快我縣應急指揮系統建設,形成統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社會預警體系與應急管理機制;提高政法部門在加強縣城綜合治安控制、預防和打擊犯罪方面的能力,建設好“平安紫金”。五是進一步推動民本政府的建立,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水平。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大力加強財政信息化、社會保障信息系統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設,進一步推進人口與計劃生育、工商管理、物價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環境管理信息系統等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全面推動服務型政府的建立。提高現行政務文件查詢中心服務水平,實現政務文件信息的共享,為政府科學管理和決策提供信息支持,為社會提供服務。
(三)實施企業信息化建設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推進工業經濟特色化、集群化、生態化,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大力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一是全面推進數字化園區建設,以信息化提升園區品位,增強園區綜合競爭力。重點抓好園區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與政務網、互聯網相融合,實現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建設以產業園區與龍頭企業為依托的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和服務平臺,抓好一批以中小企業集成化供應鏈管理與網上商務為主要內容的特色經濟區域信息化建設試點,優化園區環境,提升園區綜合競爭力。二是積極推進電子商務發展,建立中小企業信息交流平臺,推動我縣中小企業信息化。建成我縣的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平臺,打造我縣中小企業知名品牌,壯大民營經濟,加快我縣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實效促推廣,建立一套機制以行業試點加推薦的形式促進整個行業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加強行業協會信息化建設,提高中小企業的信息獲取能力。三是加強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為企業信息化建設提供保障。通過引進、培育和發展等方式,加強企業信息化中介服務體系建設,為企業信息化工程服務。建設我縣企業信息化技術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和服務。建立企業信息化人才培訓體系,為企業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四)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
一是完善農業信息平臺的建設,提升服務“三農”水平。積極探索新的農村信息化建設模式,進一步完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開發農業信息應用系統。建立農業自然資源、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市場、農業科技等數據庫,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二是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建設,實行全方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逐步建立以縣農產品質檢機構為中心,鄉鎮檢測點和大宗農產品主產區、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質檢站為依托、覆蓋全縣的農產品質檢體系。三是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縮小城鄉信息化水平的差距,逐步消除數字鴻溝,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村城市化進程。以城鄉產供銷系統平臺作為“信息化服務三農”的主要依托,為農民提供及時的產供銷信息服務,依靠通暢流通渠道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五)推進電子信息及軟件服務產業集聚發展
電子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主導產業,也是我縣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十三五”是我縣電子信息產業奠定快速發展基礎的關鍵階段,我縣必須加快建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電子產業信息體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一批大企業進駐紫金,鼓勵發展前景好、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高、產業帶動作用比較強的產品,加速推動電子產品企業集聚,努力實現我縣電子信息產業的飛躍發展。
(六)積極推進社會事業信息化
一是推進文化信息化,積極打造數字特色文化。進一步整合全縣文化信息資源,推動我縣文化建設。以檔案信息網絡化建設為基礎,以深化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共享為目標,加快推進檔案資源數字化、信息管理標準化、信息服務網絡化的進程,逐步建立為黨政機關、社會各界服務的電子文件中心、電子檔案中心和數字檔案館。二是推進教育信息化,提高我縣的整體教育水平。建成完善的全縣基礎教育信息網,中學和中心小學按標準建設校園網,并實現與互聯網的高速連接,完小以上學校實現光纖連接,實現教學手段信息化,共享網上教學資源,提高縣域教育數字化水平。全面普及我縣信息技術教育,利用教育信息化提高義務教育的質量。三是推進交通信息化,促進交通的網絡化、智能化和數據化。整合公路、水路交通信息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加強信息技術在交通行業中的應用,提高交通運輸效率和安全保障。四是推進社區信息化,實現社區建設、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結合全縣城鎮化建設,推進社區綜合業務系統和社區信息化綜合應用平臺等社區信息化應用系統建設,實現社區建設、管理和服務信息化;建設地名數據庫,逐步開展網上地名查詢、電子地圖等地名信息化服務;整合社區業務資源,推進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逐步實現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站式業務辦理和服務。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信息化工作組織領導。信息化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面廣,關聯度高,必須建立健全強有力的信息化領導機構,加強宏觀調控和綜合協調,保證信息化建設的健康發展。縣直各單位及各鄉鎮要落實分管領導和具體職能股室,具體負責信息化工作,確保信息化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
二、加快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和全民信息能力培養。發展多層次的信息化教育體系,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擴大信息化人才培養規模,進一步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識和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培養多層次的信息技術人才。制定并落實良好的人才政策,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堅持公開、公平、擇優的用人原則,為信息化人才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繼續開展公務員、教師等國家公職人員信息技術能力的培訓,進一步抓好中小學信息技術知識的普及教育,鼓勵社會力量大力開展信息技術培訓,為實現全民信息化搭建一個更好的平臺。同時,加大信息化中高層次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采取委托培訓和在職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努力造就一批既熟悉業務工作,又精通信息技術的信息化復合型人才,為全縣信息化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三、制定出臺各項優惠政策,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從信息化發展的客觀實際出發,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從信貸、財政、人才引進等方面制訂優惠政策,給予政策扶持。把信息化重大項目建設列入各級政府及部門的投資計劃,設立信息化建設專項基金,主要用于政府信息化項目、社會公益項目建設和其它重大項目的啟動。鼓勵和引導多渠道融資、多元化投入、多形式運營,充分發揮企業作為經濟主體的主觀能動作用,鼓勵各類企業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對信息化建設項目和信息產業進行投資,鼓勵多種方式、多種經營,加快信息產業利用民間資本步伐,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解決信息化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四、建立完善規章制度,制訂并實施統一標準,全面消除“信息孤島”。在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規范的同時,結合紫金實際,圍繞信息網絡建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信息化項目審核、信息服務業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制定出分層次、分行業的管理辦法,加強信息化建設項目的審核和管理,統一全縣信息工程建設標準,確保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和合理開發利用。
五、高度重視信息安全,不斷強化安全保障。隨著信息網絡的日益普及和信息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保證信息安全,逐漸成為推進信息化發展的首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首先要繼續堅持“涉密計算機最小化”的原則,堅決杜絕涉密計算機上互聯網,把不安全因素減小到最低程度。其次要充分重視信息資源的安全與保密工作,強化信息技術工作人員信息安全教育和崗位培訓,認真落實計算機安全技術標準規范、信息安全保護、計算機安全管理、安全執法等措施,加強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防范。同時,要嚴厲打擊利用計算機技術的犯罪活動,加強對信息資源的安全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