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紫金縣政協十屆三次會議委員提案(第3號)的答復
紫經商信函﹝2018﹞21號
您們提出關于《有序發展高速公路出入口經濟的建議》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隨著我縣交通路網不斷完善,汕湛高速公路紫金連接線建成通車,河惠莞高速公路紫金段動工建設,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發展后勁日益增強。同時,也暴露了城市提質增效等規劃問題。
目前,我縣標本兼治,千方百計優環境,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以“城鄉建設提升年”活動為契機,大力整治城鄉人居環境,縣城環境更優,鎮村面貌更美。標本兼治,集中精力開展聲勢浩大的縣城環境綜合整治“百日行動”,縣城“六亂”現象得到有效遏制,規范整改門店1005間,拆除違章建筑31宗6486平方米。擴容提質取得實效,堅持規劃引領,縣城(第五次)和15個鎮總體規劃修編完成,村莊規劃編制覆蓋率達80.4%,鎮村規劃管理隊伍實現全覆蓋。縣城擴容加速,縣城環境整潔規范、順暢有序,得到廣大市民點贊。
紫金縣人民政府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市委七屆四次全會和縣委十三屆四次全會精神,深入實施“四大戰略”,全力打好“四大會戰”,圍繞環境打造、產業提升、鄉村振興、文化建設、基層建設和法治紫金“六篇文章”,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奮力開創紫金發展新局面。
一、力夯規劃基礎,堅持“產業興縣”戰略不動搖。一方面,針對縣城規劃不全、執規不嚴和鎮村有建設無規劃的現狀,我們加快推進縣城第五次總體規劃修編,抓好鎮村整體規劃,實施產業功能布局規劃,啟動全域規劃工作。目前,已完成縣城和15個鎮總體規劃,三大產業規劃實現“三規合一”,全縣村莊規劃編制覆蓋率達80.4%。同時,嚴抓規劃執法檢查,維護規劃剛性權威,以規劃引領發展的局面逐漸形成,為城鄉有序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全力加快汕湛高速西出口附近的紫城工業園開發,打造縣域經濟的新增長極、產城融合的示范區和產業共建的新高地,在河源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腹地和“產業錨地”戰略中奮力爭先。一是高標準規劃產業。結合產業集聚發展理念和主體功能區劃分,高標準、高水平編制園區產業發展規劃,著力打造若干個產業鏈長、附加值高、環境影響小、品牌效應大的產業集群。二是高質量建設園區。加強與龍華區合作,完善園區共建共享機制,用好省產業共建財政政策和對口幫扶資金,投入3億元,加快園區擴容步伐,突破用地等要素制約,新征用地3平方公里,力爭園區面積達5平方公里以上,不斷提升園區接納能力;完成首期2.7 平方公里“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成連接園區與汕湛、河惠莞等高速出口的快捷通道,打造生產、生活“兩優”環境。
二、統籌城鄉建設,鉚足振興后勁。以擴容提質為抓手,加速推進城鎮化進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為振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一是全力推進縣城擴容提質。堅持規劃引領,完善縣城控制性詳規等專項規劃,推進多規合一。加快完善縣域內部道路和交通站場規劃,啟動商貿物流中心和園區物流功能區規劃,大力構建綜合運輸物流體系。加快城南新區和安良大道南北貫通工程建設,力爭省道S242線縣城段改線工程建成通車,拉大縣城發展框架。二是找準產業。按照縣“三帶”產業規劃,根據各村自身區位、資源特點和自然歷史條件,堅持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原則,進一步明確村級產業定位,并一以貫之抓好產業發展,形成“村村有產業、一村一主業”的村級產業發展新格局。充分發揮城市綜合執法職能,創新城市管理機制,嚴厲打擊“三違四搶”,常態化整治城市“六亂”,提高“五化”水平,鞏固“省級衛生縣城”創建成果。三是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以“三帶”產業布局為基礎,促進有條件的鎮依托產業園區、空間區位、人口聚集和生態資源優勢,加快城鎮化發展。重點是抓好紫城客家工業小鎮建設,進一步推動縣城、中心鎮與其他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化率,打造成為紅色、工業、旅游、農業特色小鎮。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化“三農”服務,促進鄉村振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圍繞“三年攻堅,兩年鞏固,到2020年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目標,牢牢把握“精準”核心要求,大力推進特色種植、禽畜養殖等產業扶貧項目,全面完成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任務。強化扶貧資金籌集使用監管,保障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用好用活扶貧政策,提高扶貧小額信貸效益。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民營企業等經營主體與貧困村、貧困戶開展多形式的經營合作,推動各貧困村成立1家以上能帶動貧困戶發展的專業合作社,確保可開發貧困戶每戶至少發展參與1個增收產業或1人就業,實現穩定脫貧,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二是守住生態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認真落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合理盤活存量、閑置土地,促進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三是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完善就業創業服務指導和援助機制,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2018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