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政策解讀
點擊查看原文件:關于印發《紫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
一、《規劃》出臺的意義是什么?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重點明確“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紫金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發展要求,謀劃重大戰略,部署重大任務,并對2035年遠景目標進行展望,是戰略性、宏觀性、政策性規劃,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生態環境保護、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依據,是未來五年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和全縣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
二、《規劃》的總體框架是怎樣的?
《規劃》共設置18章79節。
第一章為發展基礎與發展環境。總結了“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分析了“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
第二章為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提出了“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原則和發展目標,展望了2035年遠景目標。
第三章至第十八章分別圍繞現代產業、暢通“雙循環”、基礎設施、農業農村、“融深”“融灣”、四大發展平臺、綠色發展、創新驅動、深化改革、空間布局、文化紫金、教育強縣、人民生活、發展和安全、依法治縣、保障措施等內容,對“十四五”時期推進我縣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具體謀劃安排。
附件為《紫金縣“十四五”規劃重大建設項目表》,合計257個項目,項目總投資1087億元,“十四五”時期計劃投資835億元。
三、《規劃》提出了哪些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
《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縣經濟發展實現量質齊升,創新能力有效提升,改革開放更加全面深入,鄉村振興深入推進,城區功能進一步完善,社會更加文明進步,生態環境更加美麗,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治理效能更加顯著。同時,圍繞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綠色發展、安全保障等五方面提出了20項量化目標,并對2035年遠景目標進行展望。
《規劃》提出16個方面重點任務:
(一)加快發展現代產業,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一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積極培育智能制造,推動發展服務型制造業,優化提升傳統產業,推進質量強縣建設。二是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產業,推動新材料產業發展,發展壯大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新型電子商務。三是建設生態休閑旅游高地。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加快推進農旅融合發展,創新旅游合作機制。四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現代商貿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培育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推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五是加快推動數字化發展。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升社會數字化水平,推進數字鄉村建設。
(二)立足新發展格局,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一是加大有效投資力度。精準擴大有效投資,激發社會資本投資活動,加大項目落地和儲備力度。二是全面促進消費升級。積極培育線上商貿流通企業,打造高品質消費集聚區,推動農村消費梯次升級,加快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優化消費環境。三是提升外貿發展能力。四是增強暢通“雙循環”能力。主動融入國內大循環,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
(三)加快完善基礎設施,提升發展支撐能力。一是完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加快推進對外聯通交通體系建設,加快暢通縣域交通“內循環”,推進綜合樞紐體系建設。二是加快建設能源保障體系。構建多元化的能源供應體系,加快電網建設和改造。三是強化現代水利支撐體系。加強水資源配置體系建設,加強防洪減災體系建設,加強水環境治理體系建設,加強水利信息化體系建設。四是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完善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
(四)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一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做強做優“四子”產業,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擦亮紫金農產品“金字招牌”,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二是提升現代農業生產力水平。推動農產品加工高質量發展,加強農田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加大現代農業技術推廣力度。三是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四是創新鄉村自治。加強基層自治建設,提升鄉村法治水平,注重鄉村德治引導。五是全面深化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強化鄉村發展資金保障,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五)推進“融深”“融灣”,提升“三地”建設質量效益。一是深入推進六大“融深”“融灣”工程。二是推進深度融入“雙區”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雙區”建設產業轉移承載地,加大面向“雙區”的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推進產業共建。三是主動對接“雙區”創新體系。四是積極推動體制機制貫通融通。推動各類要素自由流通,構建同等“雙區“水平的政策體系。
(六)全速建設四大發展平臺,開拓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一是打造產城融合的紫金范本。二是創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三是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四是打造城區發展新高地。
(七)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紫金。一是筑牢綠色發展屏障。構建高質量生態空間格局,筑牢河湖水生態屏障,筑牢藍天綠地生態屏障,筑牢森林植被生態屏障。二是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建設綠色生產體系,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三是倡導綠色環保生活方式。推廣低碳出行方式,推行綠色生活方式。四是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發展法規政策體系,加強生態支撐平臺建設。
(八)堅持創新驅動戰略,培育發展新引擎。一是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加快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筑建系統創新平臺。二是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進高新技術研發應用,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民營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四是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強人才培育力度,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五是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加強創新支持政策,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
(九)全面深化改革,打造開放型經濟。一是加快建設“數字政府”。二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三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四是完善要素市場配置體制機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引導勞動力要素合理有序流動。五是提高經濟治理效能。提升政府宏觀調控能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六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十)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城鄉協調發展。一是完善國土空間規劃與管控。二是推動“三區”協調發展。三是全面提升城區功能品質。推進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加快城區基礎和公共服務配套。四是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進中心鎮和特色小鎮建設,加快建設美麗小城鎮。五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高規劃的資源配置水平,補齊城鄉公共服務短板。
(十一)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文化紫金。一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城鄉文明水平。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重大文化項目加快建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建設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三是傳承弘揚傳統文化。加強歷史遺跡保護,加強紅色遺址保護與革命傳統教育,加強非遺傳承與保護,推進古村落活化利用。四是創新文化產品供給。鼓勵文藝精品創作,創新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五是培育發展文化產業。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支撐體系,促進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壯大文化市場主體,培育文化創新人才。
(十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縣。一是推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普惠發展學前教育,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動高中教育優質發展。二是完善現代教育體系。推進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建立終身教育體系,重視發展特殊教育。三是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區域教育合作。四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
(十三)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建設幸福紫金。一是全面推進健康紫金建設。加強公共衛生防控體系建設,提升醫療健康服務水平。二是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完善和提升體育設施公共服務效能,加大群眾性體育活動組織。三是持續提高就業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多措并舉促進就業創業。四是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保險體系,完善社會福利體系,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退役軍人保障體系,完善住房保障體系。五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完善養老服務供給體系,加強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六是推動婦女、兒童、青年事業健康發展。促進婦女全面發展,支持兒童優先發展,促進青年成長發展。
(十四)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平安紫金。一是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提升保障國家安全能力,增強國防動員基礎能力建設,提升網絡安全保障能力。二是確保經濟安全。保障糧食安全,保障金融安全。三是保障社會公共安全。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消除地質災害隱患,保障生物安全。四是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健全應急管理體系,鞏固提升消防能力,提升氣象監測預警水平,健全應急救災物資保障體系。五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深入推進公安打防管控工作,加強警務體系建設。
(十五)全面推進依法治縣,建設法治紫金。一是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推進依法行政,加強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二是全面建設法治社會。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完善社會矛盾化解機制,廣泛開展普法宣傳。三是創新完善社會治理。完善城鄉基層社會治理機制,完善全民參與社會治理模式,加強“信用紫金”建設,健全社會志愿服務體系,創新社會治理模式。
(十六)健全規劃實施機制,保障實現發展藍圖。一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兩個維護”落實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過程各方面,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二是加強統籌協調。三是加強要素保障。四是強化項目支撐。五是健全規劃實施機制。